为什么未来健康是可穿戴式的

前言

自打“可穿戴设备”诞生之日起,我就一直不看好这条赛道。简单来说,原因有三:

  • 不那么智能
  • 不那么时尚
  • 不那么高端

以第1代小米手环为例来说,功能上以计步为主辅以少量智能功能例如消息提醒(仅震动)、闹铃、手机解锁等功能,日常佩戴舒适感也一般,食之无味弃之看似也并不可惜,一言以蔽之:鸡肋。

2014年,彼时的摩托罗拉发布了第一代 moto 360智能手表,外观上的确惊艳到我了,智能穿戴的前两大弊病好像被一次性解决了,从ID设计上来说,第一代moto 360即便放到今天我也依然能够用“时尚前沿”来描述它,那么智能呢?是不是有了屏幕就会比同期无屏幕的小米手环更具智慧了呢?

从实际表现来看,除了可以直接阅读消息内容(特别是微信消息),其他的大部分能力在尝鲜一段时间之后亦归为鸡肋,例如手表虽然提供了导航、智能语音等等这些,但是毕竟手表的计算能力、续航能力相比手机会有明显的劣势,屏幕劣势就更加显而易见了。各家公司也在这一产品线上寻寻觅觅,寻找发展方向,智能手表会不会是个伪命题?

包括苹果在内,彼时的Apple Watch的能力并没有比同行的更好,甚至在2015年苹果还将Apple Watch S2中的健康能力几乎全部砍掉了。

直至2018年的Apple Watch S4将心率传感器集成到手表中,苹果便开始把“健康”作为了手表系列产品的主攻方向,并坚持至今。我认为至此,智能手表终于找对了发展方向,智能手表将会成为人体数据的采集器,为人们绘制个体的数字孪生。

从另一个视角来看,“健康”变得更可被量化、更加有趣、更可被触手可及了。下面我从场景、商业及科学逻辑上来阐述我的观点。

场景

场景 —— 对于一款产品来说,相比较功能,场景才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。

每一个人都会希望自己和家人、朋友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,但“健康”从某个方面来说,是没有极限的,这种“无限性”给人们一种认知错觉,即“现实自我”与“健康自我”之间距离是不可量化的。大家都没法准确描述出自己当前的健康状况,各项生理指标,自己是否正处于亚健康状态下,所以每年一次的体检或多或少为人们带来了一次定位的机会,这份体检报告会阐述人们此刻的各种数据,但是每个人都会想到进一步的问题:现在没问题我该怎么继续保持呢?现在有问题我又要如何改善呢?

除了健康管理方法论以外,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执行方法论。督促一个人执行就需要运用到一些手段,例如激励、负向激励、陪伴等等,但今天想要说的重点是“反馈”,是的,获得反馈事实上比任何其他的手段都有效力和有效率。

在穿戴设备出现之前,我们获得反馈的快捷渠道是家用级医疗设备,常见的如血压计、耳温枪、血糖仪等,这些设备虽然能够给我们提供数据反馈,但是人性中的惰性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厌倦这些仪器的使用,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数据获取,特别是被动式的数据获取将大大克服这一障碍。想象一下,每天清晨

商业

说到“健康”很多人会想起医院,实则不然,健康的大部分场景是在院外的,仔细想来,就连疾病治疗的绝大部分时间也是在院外的。很显然,疾病的康复过程没必要在院内进行而过度占用医疗资源,大多数情况下,患者需要遵照医嘱,回家执行医嘱即可。因此,健康管理必然是院外场景,而院内仅仅是整个管理过程的一个小节点。

既然不可能在院内,既然院外才是主战场,就必然存在商业空间形成商业闭环。毫无疑问,在院内,患者的依从度极高,这一点无须解释,而到了院外,通常除了服药以外,依从度急剧下降,个中原因则是因为医嘱通常是反人性的。那么,顺着人性延展,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实现即时提醒,随身监督,主被动监测,全天候追踪这些多元化的辅助,在不增加患者精力负担的前提下,尽可能提升依从度。结合医疗健康服务,进一步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管理,让智能穿戴设备成为服务的传导介质,一面传导数据,另一面传导关怀。

当然,这一点在国内执行的还并不是很好,在美国却有很多优秀案例,例如Teladoc、UnitedHealth Group这些,特别的,如Omada的16周减脂计划就是将服务与智能体脂称进行了结合,服务与反馈并行,让用户即时感知到效果,这将是未来最完美健康管理方式。

科学

精度一定是反对者要提及的重灾区了,那么我要用什么来反驳他们呢?很遗憾,他们是对的,即便拥有先进的传感器、先进的矫正算法,穿戴设备的空间大小、测量方式基本上决定了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如传统设备精准,哪怕是家用级的设备,测量效果也会好于穿戴设备。

穿戴设备能否通过进一步加强传感能力(增加芯片、元器件以及算法)来达到同级别的精度呢?可以,但又不完全可以,主要原因是投入极大,而市场不见得因此买单,于是乎只能亦步亦趋地迭代前行。

古语云:勤能补拙。对于穿戴设备来说“拙”就是进度,“勤”就是频率,通过评率弥补精度的不足,行业内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2008年雅培公司推出的FreeStyle Navigator CGM(连续血糖监测仪),其实连续血糖监测的精准度其实比同期的普通血糖仪要差,且植入式探针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偏差值会加大。雅培的应对措施除了增加传感器耐用度确保一定程度的精准性,更多得则是让医界、学界达成了基于连续血糖测量进行病程管理的共识,而不仅仅拘泥在精度这个单一维度上。时至今日,基于CGM + 微型胰岛素泵 + 实时监测软件,众多厂商已经开始完成了最基础的“人工胰腺”产品。

图片无替代文字

因此,穿戴设备同雅培的CGM一样,精度不足频度来补。在可见的未来,一定要加上一个数字的话,或许是未来5年,精度低而频度高将会是穿戴设备产生的数据的主要特点。基于这一特点,研发出的数字疗法、健康管理方案都是值得期待的产品和服务。

当然,最后还是要澄清一下,本文观点并非为穿戴设备的“不精准”开脱,设备的精准度是必须要保障和持续优化的,只是技术也要依托商业成功循序渐进发展,一口吃不成胖子,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笔者对于穿戴式未来健康持谨慎乐观态度。

总结

从场景、商业和科学角度都已经表达了笔者的观点。总结来说,智能穿戴设备在场景上提供了及时反馈,商业上拥有闭环可行性,科学上可以用频率弥补精度。这三大维度的特性将会让未来健康产业变得智能化、数字化的同时又不缺乏人文关怀。

还是那句话,健康是个大产业,未来的健康必定是智能可穿戴式的,但是这条道路还是布满荆棘的,并不是一条坦途。保持谨慎乐观,保持探索之心,如能为健康事业做出些许贡献,就不枉这些精力的投入了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